缘,攀缘
广义来讲,缘是存在现象彼此之间的关系性,缘也可以说是促成现象存在所需的条件。所有存在的现象就是业,包括念头、感觉、情绪、身体、关系、环境,而导致或促成这一切人或事物如此存在的条件或因素就是缘。 什么是攀缘?有种种存在的现象,为什么你会相应到、接触到某个特殊现象呢?好比说有很多东西你不拿,你却偏偏要拿某个东西;那么多人,你就觉得某个人不好看;那么多道菜,你就觉得某道菜好吃;那么多念,你却要用某个念头;那么多情绪, 你只生起某个情绪。这些就是相应,相应是有种力量推动,这种力量就是业力。 心不自觉地起某个方向的作用就是无明,而让心不自觉地起某个方向的作用的力量就称为业力,因业力所产生的对境生心就称为攀缘。换言之,当一个人迷惑于自己心当下所生的作用现象而起念分别,就称为攀缘。 现象之所以会改变、会有,是因为心生出现象。心这么生,所以它这么有;心不这么生,它就不这么有。就像一个空的杯子,不倒果汁在杯子里,它就没有果汁,不倒水在杯子里,它就没有水。不了解一切相是心生,由于迷惑这个道理,不能觉悟到自己的本心本性,而认为所看到的人、现象是在自己之外的存在,有内外的分别就一定会攀缘。 无明一现前,就无法安住在「心生一切法、心没有形相」的道理。什么是安住?知道一切是自己心所生,自己的念头、身体、关系和现象是一个整体,体认到生出一切万法的这个头,并且不离开,就称为安住。攀缘自心所生的现象跟作用就是迷失,认识不到生命的源头,而分别此源头所生出的现象。现象的改变必须从源头起变化,好比一个公司是老板给员工薪水,员工之间谈论想要多少薪水有用吗?没有用,要找老板,由老板来调薪。现象之所以会变,是因为源头这样生、这样变,所以心要能作主,因为心是生命的源头。心的作用就像员工,是被心所生。只跟员工商量却忘掉老板,再怎么努力还是落空。要很清楚心的道理,而且要认识心、安住心,它才是真正的自己。念头、感觉、身体是这个真正自己的短暂作用,执著作用是没有用的,因为它会变、不长久。 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
习气
习气是人生命的气息或味道,你的长相是你的习气,你的个性是你的习气,你的家庭状态是你的习气,你的人际关系是你的习气,你的环境是你的习气。你从出生到现在,你所存在的任何一个时空的自己以及任何一种关系,都是你的习气。习气是人的思维倾向与所呈现出的生命状态,是这样来看习气的深、广。 虽然人每一刻都在变化,细胞在重新整合,能量在变化,但是一个人的长相在不同时空里看起来都差不多。身体、长相是心生出的作用,心生出的作用每一刻都不同,不同当中又非常类似,代表心起作用的方向很类似,这个不是习气是什么?习气是心活动的一种惯性作用,也可以说是生命呈现方向的一种惯性力。 你昨天跟今天看起来差不多,这就是习气。心朝同一个方向去起作用,但是你不知道你的心为什么这样起。习气不仅表现在心念上面,一个人的长相、穿著、人际关系,都是心的惯性作用所现。从你每天都呈现出类似的环境、长相、心念、关系,就知道习气之广大超越人的想象。心没有形相,心是真空,但是心里的习气深浅不同,烦恼的深浅就不同。 习气重,心就不活泼柔软,人生的困境逆缘就多。 习气淡薄,人就能随遇而安,处处逢源,处处是转机。
觉
什么是「觉」? 人生就是现象的变化,念头不断过去,身体会灭掉,人在哪里安身立命呢?有人会讲,要在道上面安身立命。道是什么?简单讲,道就是觉。 修习任何法门就像在大海里漂浮,有可以抓住的东西才能救命,真正能够抓着救命的东西就是觉。有人讲修行是要修般若,般若就是智能,没有觉就没有般若,般若就是觉的作用。佛、菩萨、圣贤,所有成道的人能够体现、掌握的就是觉。有人讲修行是要成道,成道是一个形容词,觉成就了就成道。有人讲修行要离苦得乐,要离苦得乐就必须离开识,也就是离开妄分别、攀缘、能所,有觉才能离开识,才能离开二元对立的虚妄分别,进而达到一种绝对的实相境界。 有人讲修行要发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智能心。菩提心、道、般若,这些名词的真正内涵就是觉。佛、菩萨、圣贤能成就的依据就是觉,在无量法界中随处应化就是依据觉而有、而示现。觉是决定凡圣的关键,心中没有觉就是凡夫,心中有觉就是圣人。觉是入道、修行成就的唯一着力点,修任何法门如果觉不能现前,就是识、分别、生死流转。 觉的体性是空,当觉性现前时,人却是可以体会到这个觉,可以安住在这个觉。这里讲的体会或安住不是二元的感受,是一种含摄并超越能所对立的实相境界。觉没有形相,就像镜子能够现出镜中像的能力是没有形相,但是它可以现出无量无边的相,这个能力是随时都有。不迷惑于镜中像才有觉,否则就变成识,修行的重点是让心的本觉现前。 觉的体性是空、没有形相,觉的体就称为佛。觉的相就称为法,觉的用就称为僧。觉虽然是空寂,但是它寂而常照。寂而常照就是觉的相,就是法。依觉而起作用时,用没有染着,照、用而无染就称为僧。同样的,道的体性是空、没有形相,就是佛;道的相就是觉相,就是法;道的用是无染,就是僧。道、般若、菩提是形容词,觉则是可以体会的,它是没有形相但却真实存在的性德,是修行应该要掌握、契悟、安住,并且时刻体现的。 修行到最终必须体现觉,否则无法真正成就。悟道就是破掉我执,不起能所、妄分别,让镜子呈现出如实的镜中像,这时候道就现前、觉就现前。道会现前是因为觉已经现前,所以在悟道、修道、证道的过程里面,一直存在、不断地成长的就是觉。悟道后,从几分钟到几小时,不断地安住,觉不断地增长,到最后觉时刻现前,已经不退、不离、不迷失,就是一种证道的境界。
道
什么是道? 道是心运作的轨则,就像一颗种子埋在土里,有一种力量和运作的轨则,让这个种子发芽成长,这轨则就是心本具的性德。 心有其本具的功能跟性质,真心是真空、无我、无形相,当真心起作用时,因为是依据心起作用的原则而开出的方向,并且在真空法界里呈现出这个作用、方向,就像从无边际的大地上开出一条道路。 从真空无我的心起作用,不离开真空无我,在虚空法界里开出一条道路,这个道路就称为正道。普通人的心有执着、定义、烦恼、习惯,所以心起作用是透过执着,就像镜子染了灰尘,照出的像就不真实、扭曲。心不清净,起的作用就是不同深浅和方向的染著作用,就不是正道,而是染污的道,六道轮回就是由于心起的作用有染污。心起不同的作用就有不同的能量,就有不同的世界,唯有当心有空、觉、明而起作用,大道、正道、佛道才能现前。 执着不同,道就不同。 当心起一个恶念,心的染着是负面的染着。心的染着还分深浅,人如果依自己的执着起作用而觉得某个东西好或不好、好吃或不好吃,这是一种二元的分别,是用染着的心起作用。 但是这种染着比较轻,心经常起这种二元的分别就相应到人道。如果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被别人吃掉了,心起烦恼、嫉妒、排斥,这时心的染着就变深,能量变粗、变重,虽然是同一个人,但是心所开出的道就更差。如果还起嗔恨的念、杀念,心的染着是更重,开出的道就是饿鬼、畜生、地狱的三途恶道。 若已经在修行学佛,就要忏悔自己起的恶念:我怎么贪吃呢?怎么计较这些事情?起念忏悔、返观、放下,这时候心仍是有染着,但是这种偏向善的染着就比较轻。打个比方,世间的恶像乌云,乌云会遮住太阳,世间的善就像白云,白云也会遮住太阳,只要是有我执,以自我为圆心画圆去定义外面的人时事地物,不管善恶都会障蔽光明。 佛法不是否定世间的善,而是说你认为的善,别人未必认为是善。例如东方的妇女生产完要坐月子,要吃麻油补身体,在西方生完小孩,医护人员会给产妇喝冰水、吃冰淇淋,到底哪个才对?每个人都有同样功能、性德的心,但是心的作用不一样,人就生在不同的地方,就变成不同的人,就有不同的文化、 不同的国家、不同的地理环境、不同的语言、不同的善恶观念。 用功要知道事情的本末,文化、历史、念头、男众或女众的身体,都是心的作用。心作用改变了,念头就改变,身体就改变,环境就改变。天人有天上的世界,人有人间的世界,地狱众生有地狱的世界,空间是不同,差别在哪里?心的作用不同。
识
心不清净就没有智能,就无法认识到主客是一体、不可分割,就有「我」及「我所见」,而此「我」对「我所见」的认识就是「识」。 简言之,「识」是一种因能所、对立而产生的主观分别、认识、判断。你的认识跟我的认识不同,每个人的认识不同、立足点不同,这种不称为智能。智能是在没有分别中显现真正的分别,就像镜子不分别镜中像,但是显现的镜中像是最真实的。 人的认识就像是在已经很清楚显现的镜中像里再加上自己的看法,镜中像已经是最清净、最真实的面貌,人不能体会,又起念去分别、分割、认识所呈现的镜像,就是所谓的「头上安头」。这样的分别不是真实,而且因时、因地、因众生类不同,而有不同的认识,这就是「识」的作用。 如果人悟道破掉执着,就像镜子很真实地呈现出镜中像,不再加以分别、认识和判断,这样的认识是最圆满、最清楚,也就是「如是」,多一点不是、少一点不是,没有一点扭曲,如禅宗祖师所说的「没有委屈相」。 心这面镜子已经呈现出如是相,一般众生用识,头上安头地去认识、分别已呈现的如实相。恶念的头上安头是堕入三涂恶道,善念的头上安头就投生人道、天上。 天人、人、修罗、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六道都是由于心外求法、头上安头而造出来的生命状态,是以识为投生的基础、为投生的动力。 用镜子来比喻,凡夫众生就像一片镜子有灰尘,镜子出现不同的攀缘相,因为众生还在不断流转、识别,还在不断地模糊起作用,就有不断的现象。就像追逐自己的影子,影子变化后又有新的追逐,而没完没了。当成道证果时,念头不见了、身体不见了,镜上面的灰尘不见了,就剩下一面干净的镜子。 心清净、有觉,这面镜子能够如实呈现相。知道相的能力一直都在,不随着人的出生、死亡而存在或消失,就像不会因为有镜中像而觉在,没有镜中像而觉离开,觉时刻都在。
本性,心性
「性」这个字左边是心、右边是生,所以性是生心动念的基础。世间人生心动念都不离开善恶是非,就称为人性,天上的人生心动念的基础则是定、善。魔有魔性,因为其心念是嫉妒、排斥、名利、错误知见,或是心有种种不正的邪念黑暗,这样的心念会障碍修行,让人无法解脱成道。如果一个人有这些习惯,某种程度就是有魔性。天上的修罗也有修罗的性,修罗容易生气、嫉妒,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、嫉妒,就跟修罗道相应。 心起作用的方向就是生命发展的方向,也是轮回的方向。所以常生气、嫉妒的人,福报好一点将来就是天上的修罗,福报差一点就是人间的地痞、恶棍,再差一点就变成动物界的修罗,就是毒蛇、猛兽。 所以天上的修罗很有福报,但是没有天人的德行。虽然做很多善法有福报,但是因为心中有谄曲、嗔心、嫉妒,所以投生为天上的修罗。 修罗道的男众很丑,女众则很美,但美貌中正气不足,不像天人那么正。而天人的庄严又跟菩萨的庄严不同,没有菩萨相的清净、慈悲与智能。因为菩萨心无染,所以相无染,心有智能、慈悲,就显现出慈悲、智能的相。 人有男众、女众,男性是因为他有男众的习性,女性是因为她有女众的习性。人性有善恶、是非、人我,魔性则是重名利、心术不正。有些人很清楚佛法的知见,也度众,也有愿心,但是为名利所拘绊,眷属欲很重,这样的人如果福报大一点,所相应的就是天上的魔王,福报没那么大的就变成魔民,在魔王所统辖的范围,更差一点的就变成魔女。 俗话讲:「江山易改,本性难移」,习气是养成很久了,一想到、一作用,就是这个方向,就有这种因果,所以习性不容易变。一般人所说的天性、本性、人性、男性、女性,都是本性所造作的,不同于生命真正的源头,也就是本性。真正的本性是空、没有形相,本性或称佛性起作用时会有不同的习惯作用方向,因为僵化在习惯的作用方向而分成人的性质、魔的性质、修罗的性质,或是分有男性、女性。 不管是哪一种习性,都是由于自己心起出的作用不同。一心之所生,长驱六道而轮转。 禅宗讲「见性成佛」的「性」是指没有形相的本性,一般的习性是被造成的,虽然因为执着而不容易变,但这些习性仍然是会变化、生灭的。经典讲:「有成皆归坏,不灭为真空」,你心起一个善念,你就是善人,起一个恶念,你就是恶人。念头生出来的地方就是生命的因,是这个地方造成生命的变化。有形有相的东西是多变,本性这个生命的第一因没有形相,但是可以起一切作用,它是本来就有、不生不灭,是你生不出来也毁不掉的。 就佛法讲,人不是有形有相的上帝所创造,人的长相、业报都是从没有形相、无我、真空的本具能力起出的作用,不同的六道变化也基于佛性或心性而来。你说心性是同,但也是不同;你说它不同,但也是同。说同,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的本性是空、没有形相、可以起种种作用,可以呈现种种因缘果报。说不同,是因为每个人是依据自己的心性来,本性、佛性是不可见,它只是这样存在。 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+
了生死
了生死是把生死看破、放下,这是佛教的术语。经典讲,「生」的真正意义是无生,「死」的真正意义是无死。要了生死,或是说要看破生死,必须了解生死的根本,也就是从自己的心讲起。心是禅宗的主轴观念,是修行佛法最重要的观念,离开心,佛法不存在,人生不存在,现象不存在,道理不存在。 每个人都有的心是一切念的源头,是一切现象的源头,是整个宇宙的源头。心起不同的作用就有不同的现象,心里放什么观念知见,人就用这种观念知见去做事,这是普遍共通的道理。过去、现在、未来都是心所生,要把心所生的过去、现在、未来提升,就必须找到心、认识心、实践心本来的性德功能。 永嘉大师讲:「游江海,涉山川,寻师访道为参禅。」走过很多地方,就为了找到师父,为了参禅了生死。一个人的心清净,找到自己生命的源头,而且能够依心存在的本质去生活、去体现出万事万物,这时候才有禅。简单讲,禅是生命存在的真正状态,认识自己的心就认识禅。心清净,没有烦恼、没有我执,就没有染污,就能依照心的清净、无为、觉性而起用,显现出万事万物。 当心清净,一切从清净本心而有,此时行是禅、坐亦是禅。行住坐卧都是自己心呈现的作用、现象,行住坐卧都不离开自己心的清净。心本来就可以起出无量无边的作用现象,这是心本来有的功能,所以称心是生命的源头,而且因为人人都有心,所以说是本具心性或本性。
什么是三皈依?
三皈依是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在佛教里受持三皈依是很平常的事情,没有皈依代表没有思想中心。人藉由法师、仪轨、佛像而受三皈依,皈依佛是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,皈依法是皈依三藏十二部经典,皈依僧是皈依传授皈依的法师。 为什么要受持三皈依?皈依佛,佛是清净心,一切现象从心生出。皈依法,法是佛所说的经典,心有清净的功能,可以说出这些清净的法藏。真正的法不是指三藏十二部经典,佛讲的经典是在描述宇宙人生的真理,所以真理才是法。 生命源头的心有它的性质和功能,心是空、无我,可以生一切法。心起什么作用就有什么因果,心有什么念就有什么缘起,心起作用时遍含、呈现十方法界,这些是心的功能。动物、人、天人、佛,都有如此功能的心,心的空性、涅盘性,心作用的轨则,也就是现象怎么成形的轨则,没有人例外,没有一尊佛例外,心的性质和功能是真正的法。 如果心是清净,按照清净心具有的功能和特质起无我的作用,达到无住,就是皈依僧,所以僧是指当下清净的作用。僧是出家人,代表清净、不染着,代表即作即了。心依据心的功能而呈现出当下的现象,现象已经是因果宛然,不用再起念去攀缘、执着。 生命源头的清净心就是佛,心能够呈现一切现象的功能、性质就称为法,不违背清净心的性质、功能而起的清净作用就称为僧。所以皈依三宝的重点在于认识生命的源头,要改变现象必须知道现象的源头,并且了解现象成形的轨则和性质。身体、财务、关系要变好,修行要进步,要去贪嗔痴,要成就法身慧命,都必须先知道现象的源头。就像人吃坏东西生病了,必须知道是什么食物造成疾病,知道食物是如何透过器官和系统吸收而造成病相,才有办法改变病相。 心起什么作用就有相应的果报,心起恶念就有恶的因缘、恶的能量。人起念要笑就会笑,起念要哭就会哭,心起一个念头,十方法界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会相应于当前这个念的因缘而呈现,这就是心的运作轨则。了解这个道理才知道不好的事情来自心,由于心运作的轨则而形成现在的不好。要改变,必须心透过相同的运作轨则起不同的作用,例如起一个清净的念,现象就转变了。 一般人不了解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的正确观念,寄两张照片,供养一个红包,拿到皈依证,这就是一般人的皈依。一般的皈依和真正的皈依有一段距离,但是受三皈依也有效果,不能说没有。然而学佛的人应深入了解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的真正意义,认识到生命的源头,并且认识到现象变化、成形的轨则。知道用什么态度活在世间,思想、行为不离开心,不离开心的轨则,才是真正的皈依。
什么是学佛?
你用佛的观念去生活,你就是佛;你用人的观念去生活,你就是人;你用畜生的观念去生活,你就是畜生。用佛的观念取代自己既有的观念,用佛的行为取代自己的行为,就是学佛。人学佛是用人既有的观念执着在学,心里还不是真正有佛的观念,这必须经过一个转化过程。打个比方,一间旧房子的装潢已经脏了、破了,新的家具和建材就如同佛、菩萨的知见,不可能把新的东西搬进房子里,房子就会变漂亮、舒适,还必须经过一段时间跟努力来转化。所以不是人学佛了就会进步,还要看人能用佛的观念知见转化自己多少的思想和行为。 以前一个年轻人忽然做了一件大坏事,警察抓到他后就问:「你为什么好日子不过,而要作奸犯科,做这件大恶事呢?」他就讲:「因为我看到一本书上写,人如果不能留名青史,那就遗臭万年。我是做不到留名青史,但是我可以做得到遗臭万年。」这件事听来很可笑,但是人不离开一个原则,你往心里放什么东西,你就用什么东西。在心里放不好的观念,就像放一坨大便在房子里,人会闻到它,并且认为它是唯一的味道。 心里有什么观念,外面就有跟这个观念相应的世界。观念不同,行为就不同,结果就不同。人的心的本质跟佛的心完全一样,只是人在自己心里面摆的东西,跟佛的心有的清净、智能不同。好比每个人都有一个家,佛也有一个家,佛的家里面摆什么就有什么,摆什么都很干净、整齐、庄严,不摆东西也很庄严。佛的房子没有一定的装潢,但是什么都有,有的同时又不执着,所以有的同时又是空,不执着就能即做即了。人的房子跟佛的房子一模一样,但是人在房子里摆的东西不庄严、不好用,而且舍不得换。所以要慢慢把房子的垃圾清干净,把好的东西搬进来,也就是放下自己的执着,让心清净,并用清净的心起作用,这就是学佛。
心
禅宗讲的心或是佛法讲的佛性,是指生命最高的源头。每个人都有心,每个人的心都可以起作用,但是心没有形相,科学所发展的种种仪器也找不到心。仪器是物质现象,所以科学仪器所测量到的,是科学仪器跟另外一种现象能量之间的关系,也就是能量跟能量之间的关系性。一般人误解心是无限能量的组合,不是的。无限的能量还是心所生的作用,这个要分清楚。 或许可以讲一切能量是从白洞出来的,一切能量剎那之间也回到黑洞,黑洞跟白洞是一体的两面。 心是空,用空来形容心是因为它没有形相,所以它可以含摄、容纳所有现象,心空的特质某种程度就像黑洞。但是心又是活的,它有觉性,可以起作用,这个能力就像白洞可以现出一切现象。黑洞跟白洞不能分,空与有不能分。 念头是能量、是现象,现象跟现象链接,能量跟能量不能分割。心不仅能够起念,还能够造出有形有相的世界,也能够让人看到有形有相的世界,这三者是同时发生。身体、山河大地,一切的变化都是心造的。不要小看心可以起念这件事,心可以起念的意思就是指心可以造出现象,心有能力起这种作用。 念头是心的一种作用。念头不是从大脑来的,念头是一种存在现象、一种能量,脑细胞也是一种存在、能量。心起念的同时有念头、有脑波,也有脑细胞之间的化学分泌、电流,不仅如此,身体的每个细胞同时都因为心起作用而变化。这个白洞起作用时不是区域性的,是整体性的。黑洞吸纳所有能量也不是区域性的,是整体性的。科学实验所能找到只是作用之间的关系性,事实上作用是一起生起的。 不仅念头跟脑细胞的变化有密切关系,周围任何一粒灰尘跟你的脑细胞、念头,也都有密切关系,只是你看不到这样的密切关系,讲密切是因为现象是不能分开。例如在一个房间里有很多人,你会觉得人是这个空间的主体,但是这个空间的角落灰尘也是构成这个空间的条件,没有这些条件,这个空间的存在就不是如此。 一般所谓的心理现象是指思维、情绪、烦恼。没有心,人不会有念头、感觉、情绪。禅宗讲的心不只包括心理现象,更包括所有的物质现象。念头、身体、环境、山河大地,一切都为心包含,心是精神层面跟物质层面的源头。生气好像是一种心理作用,但是起生气念头的同时,身体也同时变化,不是生气的念头在先、生气的身体反应在后。所以物理现象、生理现象跟心理现象,是心不同层面的作用,而且连接在一起不可分。物质世界是比较粗糙的精神世界,而精神世界是一种次物质现象。生理跟心理不能分,不能分的意思不是一般人说「心理影响生理」,而是真正不能区分。心的作用是不能分割,所以没有一个叫做精神、一个叫做物质,物质跟精神都是心生出的作用,只是作用的深浅不同。物质可说是心生出来比较执着的作用,念头则是心生出来比较微细的作用。 当心起一个负面的作用,例如起烦恼,这时有烦恼的念,同时也有烦恼的身体、烦恼的关系、烦恼的物质现象。烦恼是心不知不觉起的模糊作用,可以讲是潜意识起的作用,但它是自己心所生。 不要有烦恼,必须心不生烦恼,心要清净、活泼、作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