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同虚空没有形相,真理虽无一定的形式,但真理可以任何形式存在。因此真理不必是天主教、基督教、回教、佛教;真理不必是南传佛教,不必是大乘佛教,不必是密教。真理就是真理,是普世的。*
当我第一次去毗卢禅寺和妙参、Jay(也就是翻译中文原著《但用此心》的人)一起工作时,我很好奇他们对我的人生观看法如何,因为我的观点比书里描述的更西化、更传统。我很想知道他们是否会试着改变我的信仰,让我变成一个佛教徒。就像我的许多基督徒朋友们一样,想让所有见过面的人都认识耶稣。我不知道我能否适应寺院中的生活。
在休斯敦大学有一位我非常敬重布李尼‧布朗教授,她是一位研究羞耻的学者,她的研究成果应用范围极其广泛。她谈到的其中一个议题就是正统性,在这个大类别下,她解释了“归属”和“融入”之间的差异。
“融入”是变色龙的行为,就是知道如何变成跟你在一起的那伙人需要你或想要你变成的人。“归属”代表了解自我并且有自信,不论身在何处。我花了很多年试着要融入,做为社交玩乐群里的爱书者、纽约客里的德州佬、教师团里的编辑,我变得相当善于察言观色,知道什么该说,什么不该说,以避免惹出风波。
我在寺中学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融入是不必要的举动。他们接受真正的我。在这里很容易就有归属感。庙里的人觉得,那些让我们感到自己和别人不同的表面事情,只是由我们的心、业及过去行为的结果所造出来的外壳。
当我们可以理解心念是不同于这些业造的外壳时,我们就有机会见到真理。真理可以存在于我们任何一个外壳内。当我们企图摆脱对外壳的依赖时,我们就差不多可以理解真理。
这实在是一个让人茅塞顿开的念头。它解释了为什么一个西部妈妈可以同样地热爱《Utne Reader》及《Southern Living》杂志,研究卢云神父的同时赞赏亚当‧山德勒的电影,喜欢蔬菜但更偏爱牛排,教导主日学也喝一点葡萄酒,并且在禅寺里能感受到归属感。
在这禅寺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有归属感。
*《但用此心》第 39 页